圖①:成都大運會吉祥物“蓉寶”。
成都大運會執委會供圖
圖②: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標志性建筑瞭望塔。
中國五冶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圖③:運動員在第三屆成都市青少年運動會女子80米欄決賽中。
王鴻明攝(人民視覺)
圖④: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主會場所在地成都東安湖公園。
中國五冶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相約成都,成就夢想。
6月28日,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大運會”)迎來開幕倒計時30天。成都大運會是代表當今世界大學生運動員最高競技水平的體育盛會,也是首次在我國西部地區舉辦的綜合性國際重大賽事。
籌辦大運會以來,成都立志向世界呈現一屆具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時代氣息、青春風采的國際體育盛會。全力籌備成都大運會,成都高質高效推進各項工作,建設了品質卓越的場館設施,培養了嚴謹專業的辦賽隊伍,策劃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文化體育等交流活動……成都大運會籌備工作現已進入沖刺階段。熱情包容的成都正張開懷抱,迎接一場青春盛會的到來。
最后沖刺
成都期待青春盛會
龍泉山下、東安湖畔,“飛碟”造型的成都大運會主場館——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引人注目。體育場上方,由1.2萬塊彩釉玻璃拼出的“太陽神鳥”振翅欲飛。這座能容納4萬名觀眾的體育場,是成都大運會的開幕式場館。
體育場館是精彩賽事的承載之地。自2018年底,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權花落成都開始,成都按照“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不斷發力,為這場青春盛會做足了準備。
經過4年多的籌備,成都新建、改造了東安湖體育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香城體育中心等49處體育場館,其中,新建場館13個,升級改造現有場館36個,所有場館已于2021年投用,功能硬件和服務軟件全部達到國際比賽標準;依托成都大學現有校區和建設發展規劃設立大運村,配套建設生活服務中心、醫療中心、行政保障中心、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實訓樓等,為參賽運動員、隨隊官員提供住宿、餐飲、醫療等方面的優質服務保障;配套建成大運村至主場館道路等13個成都大運會交通設施項目……一系列顏值與內涵并存的體育設施,為成都大運會成功舉辦筑牢了基礎。
6月10日,成都市新都香城體育中心游泳館內,隨著一聲哨響,2023年成都市青少年水球比賽暨成都大運會測試賽的序幕拉開,泳池里運動員競爭激烈,觀眾席上掌聲和歡呼聲不斷。
為高規格、高品質成功舉辦成都大運會,今年4月至6月,成都大運會執委會按照“以競賽為核心,以場館為主體,以屬地為保障”的場館化運行模式,組織實施成都大運會2023年測試賽,測試賽總參與人數達25295人。
“以我參加過12屆奧運會和6屆大運會舉辦的經驗來看,我相信成都大運會一定會取得巨大成功。”在成都大運會競賽場館中心測試賽總結會上,成都大運會執委會專家組成員阿蘭·肖高度評價了成都大運會籌備工作。
全力籌辦
傾情展現成都風采
“您好,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6月22日,成都金融城地鐵站口,一位市民停在“成都大運會競賽日程表”前,城市志愿者劉力文隨即上前詢問。市民關注如何購買籃球比賽門票,劉力文邊解釋邊展示二維碼,耐心為市民答疑。在這座位于成都金融城地鐵口的城市志愿服務小站,劉力文和伙伴們向人們提供賽事場館、景點等信息,同時協助負責周圍環境衛生,維護共享單車停放秩序。
在成都街頭,像這樣的成都大運會城市志愿服務小站已達1000個。在大運場館內外,2萬余名專業賽事志愿者將為各代表團和各項賽事做好志愿服務。在一個個單位、學校和社區,市民志愿者也正抓緊學禮儀、練英語,將以周到熱情的志愿服務向世界展現成都的熱情。
與此同時,成都大運會交通保障工作穩步推進。6月初,成都公交集團大運會交通保障執行組開展了成都大運會開幕式運動員交通保障實測演練。自成都大運會籌備以來,成都公交集團梳理了百余項工作任務清單,以周為單位倒排計劃,分階段推進工作。成都大運會期間,地鐵出行將迎來客流高峰。成都軌道集團根據開閉幕式點位、大運村、賽事場館,在全線網373座車站中篩選了31個重點車站,推出“一站一方案”定制化服務。
如今,13個大運交通項目已建成通車,為成都大運會提供交通保障,為市民出行帶來便利。此外,成都已規劃賽事活動保障線路486條,完成了成都大運會交通運行指揮調度平臺的建設,可提供專用車輛固定線路導航、交通信息動態發布與查詢等服務。
遵循“綠色、節儉、必須”的辦賽原則,綠色低碳理念得到貫徹。在東安湖體育公園,場館集成應用9大項38小項建筑新技術。其中,主體育場首次在西南地區大規模采用預制清水砼看臺板。實際上,成都大運會13個新建場館均充分利用新型建筑技術、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等技術,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36個既有場館也以低碳手段改造升級。
此外,一系列智慧運營技術及設備在成都大運會廣泛利用。在成都大學排球館,空氣凈化智能機器人能根據場館實際情況自定義路線開展動態消毒殺菌工作。成都大運會在場館建設、賽事保障、數字觀賽等方面,采用170余項技術及產品,覆蓋30余個場館,為辦賽、參賽、觀賽提供科技支撐。“比賽期間,還有‘蓉寶’機器人在部分場館提供引導、應急等服務。”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長張翼介紹。
辦賽營城
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加油!”這個夏天,一次次加油聲響徹位于成都市金牛區的鳳凰山體育公園。5月23日,中超成都蓉城隊與上海申花隊的比賽再一次將成都帶上網絡熱搜。火熱的球市,折射出成都賽事營城的成效:一座以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為目標的城市,正以不斷完善的硬件和不斷高漲的體育熱情向著夢想進發。
打造世界賽事名城,一流的體育場地和設施遍布成都全城。數據顯示,近年來,成都新建、改擴建49個大運場館,體育公園、社區運動角、綠道健身新空間得到擴充。
賽事名城的建設成果服務城市,也惠及市民。橋上,車輛川流不息;橋下,打乒乓球、踢足球的市民暢快淋漓……在成華區府青路三段立交橋下,原本的閑置空地如今被改造成府青運動空間。“這里的滑板區地面順滑,而且在高架下練習不會曬到太陽,也很涼爽。”17歲的李俊濤是這里的常客,自府青運動空間開放后,他常常約上幾個朋友,在這里練習滑板。
利用閑置土地建設健身場地,成都著力打造“家門口的運動空間”,實現辦賽惠民。興隆湖、錦城湖、東安湖公園、白鷺灣濕地公園……如今,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串聯起全市的綠地區、公園、小游園、微綠地等多級城市生態體系,也搭建起成都市民的“健身場”。
從一年上百場,到一年破千場、年均參與人數1200余萬人次,健身活動數據的“躥升”速度不亞于綠道建設速度。今年3月到5月,成都開展了400多場次惠民健身活動,直接參與人數50萬人次,全民健身蔚然成風。成都還計劃年內舉辦全民健身活動4600場次以上,實現各級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服務人數460萬人次以上,把場館惠民和體育惠民落到實處。
以賽事籌備推動環境惠民,成都深入開展“愛成都·迎大運”城市環境品質提升行動。截至去年底,已打造60條特色街區,實施101個片區的風貌整治。2023年,成都計劃打造20個特色街區,完成15個片區風貌整治,推動環境衛生、綠化美化、夜間景觀等專項提升。
(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高敏 審核簽發: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