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三秦大地色彩斑斕,現代農業建設如火如荼,鄉村美景如畫。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力打贏脫貧攻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3+X”特色產業,積極培育9大農業全產業鏈,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穩步推進鄉村建設,持續促進農民增收,譜寫了陜西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三秦父老的美好愿景正在成為現實。
科學種田產量高
幾場雨水過后,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鎮大紀汗村高標準農田里,綠油油的玉米長勢喜人。賀強剝開一個碩大的玉米棒子,看到顆粒飽滿的玉米粒,滿意地點點頭:“今年又是大豐收。”
賀強是土生土長的大紀汗村人,初中畢業后當過小工、做過工程、開過飯館。“罪沒少受,錢卻沒掙下多少。”賀強說。
2011年,賀強買了一臺拖拉機,還自己加工了一臺播種、起壟、鎮壓一體的播種機,專門為當地村民耕種。“當時我的這臺拖拉機是十里八村最大的一臺,每天可耕種20多畝地,真是省時省力。”賀強說。因為干活很認真,大伙都說他種的地收成好,于是找他耕種的村民越來越多。隨著種植規模擴大,他成立了榆林市榆陽區強發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惠農政策的支持下,合作社先后購置各類農機120余臺套,為周邊35個村、近4200戶農民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2020年,他又流轉了2700畝高標準農田,示范推廣糧食高產新品種新技術。
“要提高糧食產量,實現提質增效,必須依靠科技進行規模發展。”賀強說,采用新品種以及玉米增密度、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后,玉米和馬鈴薯的產量平均翻了一番。
經過幾年發展,強發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成為當地服務領域最廣、群眾滿意度最高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年均直接帶動農民收入超5000萬元。2021年,合作社被評為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聚焦“農田、農機、農技”融合,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超過39%、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1.1%、農業科技貢獻率為62.1%、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逐漸成為糧食生產主力軍。全省糧食產量由2012年的1255.92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1270.4萬噸。
果香溢滿致富路
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孔家溝村蜿蜒的山路盤旋而上,對面山坡上是層層疊疊的果樹。一棵棵果樹上,鼓鼓囊囊的套袋蘋果在茂密的綠葉間若隱若現。
“我家的50畝果園近幾年每年純收入近20萬元。”果農張彥斌頂著烈日,推著割草機穿梭在果園內,豆大的汗珠從臉頰滾落,濕透了掛在脖子上的汗巾。他說,過去管理果園追求產量越高越好,現在合理定產,每畝產量控制在1500公斤左右,這樣可以提高果品質量和商品率,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像大多數陜北農村一樣,曾經的孔家溝村人過著廣種薄收的日子。“我家過去種60多畝山地,一年辛苦到頭收入不足兩千元。”張彥斌說,20世紀80年代,村里開始發展果園,生活才逐漸有了起色。由于交通不便、技術落后,翻地、施肥、鋤草、打藥等全部靠人工,非常辛苦。
近年來,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山地蘋果產業,并提出蘋果產業后整理,以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修通生產道路、新建蘋果儲存庫、普及現代化農機具、推廣科學管理技術……在農業農村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張彥斌的果園建成標準化示范園。
“比起過去,現在管理果園輕松多了,收入也高。通過電商、果樹認養等營銷手段,蘋果不愁賣。”張彥斌說,“靠果園的收入,家里蓋起了小別墅,還在延安市買了商品房。”
孔家溝村共有253戶775人,現種植蘋果總面積2820畝,是遠近聞名的蘋果專業村。202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00余萬元,人均純收入2.4萬元。
近年來,陜西深入實施“3+X”工程和9大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推動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等特色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實現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穩步增強。陜西水果產量由2012年的1437.7萬噸增至2021年的1896.46萬噸,蘋果、獼猴桃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
美麗鄉村入畫來
重巒疊嶂、蒼翠欲滴的大山里,造型別致的玻璃房錯落有致,曲徑迂回的木橋“漂浮”在清澈的水面上,別出心裁的設計創意十足。留壩縣武關驛鎮河口村打造的棧道漁村,吸引游客紛紛前來游玩。
“這個透明的房間叫玻璃星空房。打開窗簾,游客可360度無死角看見房子外面的景色,還可以用這個天文望遠鏡觀看星星和月亮。”河口村黨支部書記周曉明說,“這個‘漁’文化主題公園過去是一片荒河灘。2021年,村集體積極爭取蘇陜協作項目資金,新建了玻璃星空房、帳篷屋等旅游設施,通過招商引資與漢中在路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簽訂了運營協議,每年保底為村集體增收14萬元,營業額超過百萬元,再增加10%的分紅。”
周曉明帶著記者在村里轉了一圈:過去的破敗小屋變成了紅瓦白墻的新院落,令村民糟心的臭水溝變成古色古香的文化長廊……
記者循著輕輕的歌謠聲,推開虛掩的門,看見村民李秀萍正給孫女梳著小辮。“村莊越來越美麗,住著心情舒暢。”年過古稀的李秀萍說,這兩年游客越來越多,在外打工的兒子準備回來把閑置的房子收拾一下搞民宿。
留壩縣地處秦嶺南麓腹地,森林覆蓋率91.23%。作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近年來,留壩縣依托優越的生態環境,堅持既要保護好綠水青山,又要實現富民強縣的目標,堅定實施“旅游強縣”戰略,走出了特色旅游發展之路。
陜西堅持把加強鄉村建設作為推動農村宜居宜業的重要抓手,啟動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工程,突出“凈美三秦”,推進“八清一改”,推動村莊清潔行動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同時,陜西通過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讓一個個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成為廣大農民的幸福家園。
(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李璐 審核簽發: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