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何等執著,才能將一項事業堅持60余載,在堅守中不斷創新,造福一方。
“超,這兩天天氣變化快,棚里的溫度要隨時調節,不然苗子不好成活。”9月6日6時20分,還在睡夢中的商南縣沁園春茶業公司負責人王超,被一陣電話鈴聲喚醒。聽筒里的聲音,他再熟悉不過。一到換季,85歲的“奶奶”張淑珍就操心地打來電話,叮囑他照顧好新培育的茶葉苗。
雖然已經退休,但是張淑珍每每遇到茶葉新技術,就像個好奇的孩子一樣興奮。了解、學習、熟悉,關于茶葉的一切,她都不愿錯過。就這樣,她守著茶樹,做了一輩子茶葉,不斷刷新商南茶葉的“高度”。
1985年,在張淑珍的帶領下,商南茶葉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墒?,面對豐產的茶葉,群眾又遇到了難題:供大于求,商洛茶葉嚴重滯銷。
彼時,縣上正將一些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張淑珍與茶葉站副站長劉保柱商量,響應國家號召,把36家茶場聯合起來,成立茶葉聯營公司,集產、供、銷于一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激發茶葉銷售的動力,為群眾創造更大利益。
“你這是摔掉鐵飯碗,端起泥飯碗?!?/p>
“沒了鐵飯碗,我們以后生活咋保障,不能干?!?/p>
……
一時間,周圍的朋友都過來勸說張淑珍。很多茶葉站的同事也不能理解,站出來反對。
于是,張淑珍帶著劉保柱,挨個上同事家勸說。光說不算,到了茶葉銷售季節,張淑珍帶頭裝袋、扛袋,把茶葉放到一輛輛架子車上,護送著走一段。張淑珍用自己的執著與倔強打動了同事。
之后,茶葉聯營公司成立,張淑珍擔任經理。年近50歲的張淑珍,從技術員轉型為商人?!澳呐伦约荷倌貌荒茫惨WC每名茶農和工人的利益?!边@是她給公司立的規矩。
第一年收茶,36家茶場同時交茶,質量卻參差不齊。
“你們的茶葉色澤不行,憑啥跟我們一個價?!?/p>
“你們茶葉形狀不如我們的。”
看著吵得不可開交的場長們,張淑珍當即拍板:按品質分類分等級,根據不同等級來定價。
就這樣,從沒有經驗,到積累經驗再總結,張淑珍不斷蹚出新路子。
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張淑珍意識到,要想實現更高利潤,還要建立自己的品牌。
技術出身的她又回到田間地頭,移栽、管理,事無巨細。根據本地茶葉的特征,張淑珍帶領工人研制出獨到的炒茶技術,他們把用這種技術制成的茶取名“商南泉茗”。半烘半炒的技術使得茶葉品質更好。茶葉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價錢還比原來更高。
出于對新技術的癡迷,張淑珍每年都要去南方學習考察,看看能否給商南帶回新理念。后來,聯營公司又研制出“商南先茗”,在種植技術上實現機械化,進一步提高效率。
不到10年,公司在張淑珍的帶領下,產值超過2000萬元,茶葉產量翻了40倍。
2009年,當王超提出,沁園春公司想自己育苗,實現茶苗本地化,解決南方苗木進入商南運輸周期長等問題時,張淑珍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此時已經72歲的她,一邊兼顧聯營公司的工作,一邊關心苗木培育,經常到王超的苗圃進行指導。
正是因為張淑珍的執著堅守和一代代商南人的傳承,如今,茶產業已成為商南縣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小小一片葉子,富裕一方百姓”。目前,商南縣共建茶園25.5萬畝,年產茶葉8000噸,產值達12億元,人均增收5000元,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為帶動群眾就業提供支撐。
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從“茶姑娘”到“茶奶奶”……這位身材嬌小的女子,用熱血與青春、執著與堅韌,把一切奉獻給了熱愛的事業。
(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李璐 審核簽發: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