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是人們用以評價社會行為和社會制度及其結果的價值尺度,也是古往今來人們不斷追求的理想目標。公正的實現程度,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制度或體制下,人們對公正的理解和踐行是不同的。公正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價值目標和核心價值觀念,既繼承了人類歷史上進步的公正思想的精華,又體現了一定的時代特色和制度特征。
公正是人們追求的重要價值目標
公正一般被理解為公平和正義的復合詞。公正主要是指社會大多數人愿望或需要的社會行為和社會制度應該奉行的合理準則或價值標準。它包含公平和正義兩層含義。公平通常指一種基于一定標準或原則而對待人和事的不偏不倚的態度。例如我們通常說的“要一視同仁”、“買賣要公平”、“一碗水要端平”、“孩子們同在藍天下要享受同樣的教育機會”、“權力要在陽光下運行”等等,這些都涉及到在機會、權利和規則上的公平。正義則通常與一定的社會制度特別是法律的尊嚴的體現相聯系,主要指制度和行為結果中應然體現的原則。在現實中,公平和正義常常難以分開。中國歷史上的鐵面無私、公正辦案的黑臉包公,以及西方一手握天平、一手持利劍的莊嚴女神的畫像或雕塑,形象地表明了維持公平和守護正義是不可分割的。公正通常也被作為公平或正義的同義語。
公正思想古已有之。中國古代思想家具有豐富的公平正義思想。在古人設計的理想社會中,往往把財富平均或分配公平視為重要內容。《禮記》中記載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主張在教育上“有教無類”。韓非子明確使用過“均貧富”概念,它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墨子主張愛無差等的“兼愛”,提倡利益共享,惠及人人。這些道德理想是美好的,然而在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實現。中國傳統思想重視用公平正義原則來調節社會矛盾、實現人際關系和諧,為現代社會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在西方,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公平正義思想。例如,從古代以基督教《圣經》提出的“上帝創世”說和“人類原罪”說為前提的公平觀,到近代以人的自然權利為基礎的正義觀;近代從以霍布斯、洛克和盧梭等人為代表的基于契約論的公平正義思想,到以邊沁、密爾等人為代表的功利主義的公正觀;現代從羅爾斯的“分配的正義論”到諾齊克的“持有的正義論”等等。特別是當代西方一些學者主張通過在社會基本結構或社會制度中體現正義,或按照正義的原則來設計社會制度,以保證社會公平的實現,這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從整體上說,西方自近代以來的公正觀,體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要求,具有反對封建社會不公正的歷史進步性。但由于受到歷史的局限或階級的局限,以及受到抽象的人性或權利理論的局限,這些公正思想既存在著自身的缺陷,也存在著理論與現實的巨大反差。
馬克思主義公正觀是在批判地繼承歷史上公正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并在充分吸收和借鑒當代公正理論研究成果,不斷推進社會變革和社會公正發展的實踐基礎上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并依據這些理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闡明了社會公正的思想。其主要觀點是:私有制和階級對立、階級剝削的產生是導致社會不公正的根源;消滅階級和剝削,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最終目標;公正是一個歷史范疇,它反映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并體現不同利益主體的價值訴求;公正既是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也是社會健康和平穩發展的重要動力和保障;真正的公正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實現。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公平觀,強調分配公平,反對兩極分化,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目的。毛澤東思想強調中國革命的出發點和目的就是要破除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和等級觀念,建立起新中國的公平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鄧小平理論提出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的公平原則,主張實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平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要堅持先富與后富、公平與效率的辯證統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新經驗、新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公正觀。
公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公正之所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從根本上說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決定的。這種內在要求主要表現在指導思想、社會制度的本質和社會的發展等方面。
從指導思想看。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改革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個階段,都始終堅持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公正觀。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強調在改革開放中要注意避免兩極分化,把社會公正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執政為民”的觀點,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全面持續的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思想,都蘊含了豐富的公平正義思想。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這表明我們黨和國家把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從社會制度的本質要求看。社會主義制度是在人類社會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應該繼承或借鑒全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成果。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社會基本制度和意識形態上有本質區別,二者在公正觀念上既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又有實質上的區別。社會主義制度的公正,不是訴諸抽象的自由和權利,而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之上,建立在對全體人民的主體地位的尊重和為人民謀福祉的使命之上;在經濟上,要求在階級平等基礎上發展生產和實現共同富裕,最大限度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和物質需要;在政治上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使人民群眾享有最廣泛的民主政治權利。社會主義的的價值目標,應該是在廣度和深度上超越歷史上其他社會制度的公正,也是能夠具備實現途徑的真正意義上的公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不是脫離人類文明大道而發展的,它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上,注意吸收古今中外在公正觀念和公正實踐方面的優秀成果,理直氣壯地宣示和踐行公正的理念。
從社會發展的過程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的我們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社會分配、社會保障制度在內的一些社會制度或體制相對滯后。在全球化不斷擴展,社會改革日益深入和社會體制處于轉型期這一大背景下,社會資源配置的矛盾、不同利益主體的矛盾、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的矛盾比較突出,公正問題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問題。公正作為評價和規范社會制度和人們行為的合理性的價值范疇,社會公正要求社會對權利和義務的合理配置,這對于調節社會關系,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能否堅持公正思想,在實踐中解決好公正問題,關乎執政黨黨和國家發展的命運,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前途和命運。公正的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持續而艱苦的努力。強調公正意識,促進公正實現,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迫切需要。
在知行統一中培育和踐行公正觀
公正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實踐性。在培育和踐行公正觀的過程中,一要堅持辯證理解,二要做到知行統一。
培育和踐行公正觀,首先要對公正作辯證的理解,即把公正作為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的范疇來理解,切忌簡單化和片面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正觀,同社會主義制度和實踐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闡釋和宣傳公正觀時,要同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結合起來,把公正放在理想與現實、近期和長遠、個人與社會的的辯證統一中來加以理解。公正既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目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嗟來之物。公正的實現是一個歷史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社會就是一個不斷追求社會公正目標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也是一個經過不斷奮斗而逐漸全面實現社會公正的過程。社會公正的實現不能光靠熱情,更不能靠幻想。社會主義的公正,既不是貧窮基礎上的公正,也不是搞平均主義。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實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一定階段上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一定范圍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的拉大,就應該把公平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重視解決“先富”和共同富裕之間的矛盾,以及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對待這些問題,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急于求成。公正是一個價值概念,同一定的主體利益和愿望相聯系,但這并不等于說社會公正是完全相對的,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公正來說,是存在一定的客觀標準的,如是否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數人民群眾的總體的長遠的利益,是否符合國家的法律制度的要求等等。
培育和踐行公正觀,還必須做到知行統一。這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善于對國內外社會實踐中有關公正的問題和經驗進行總結和概括,開闊視野,增強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幫助群眾和青年學生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社會公正方面建設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強化公正理論研究和宣傳的時效性、針對性。另一方面,要在公民中,特別是領導干部、行政人員、執法人員中大力倡導公平做事、公正做人、維護正義的風尚。不能把公正的口號束之高閣,而要落實到行動上、政策上、制度上。公正理念應成為政策和制度制定的價值底線。政府要努力加大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分配和社會保障體系等問題的力度,使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公平公正。實現社會公正需要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要讓公正理念真正成為人民群眾自覺接受的社會主義理念,讓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到確立和維護社會公正的行動中去。(郝立新/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韓芳 審核簽發: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