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作為我國實現現代化進程的一項重要工作,已成為自上而下,自一個單位至每一個工作者的首要任務。許多扶貧人因此踏上了扶貧路,走進了貧困人群,用執著、用熱情書寫著一曲曲奮斗之歌。
我是耿磊,中共黨員,現三原縣水利管理總站派駐陂西鎮王化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微笑的臉龐和“我在你身邊”,是我在王化村貧困群眾中刻下的標簽,也是我扶貧工作的初衷。
2018年3月,我被單位派到陂西鎮王化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的時候,對王化村的情況幾乎沒什么了解,只知道王化村貧困戶多、經濟基礎差、基礎設施落后。當真正進村入戶后,才了解到貧困群眾生活之艱,生計之難。
今年60多歲的孫義常老人家中無兒女,妻子是精神病患者,老人本身也是間歇性精神病患者,日常生活全靠他一個人料理。當老人精神性疾病復發的時候,家里就沒有了任何的收入,生活十分困難。村子里除了孫義常這樣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外,還有因殘致貧、因學致貧、因老致貧等致貧原因不一,情況較為復雜。
面對貧困戶期待的眼神,我的心里酸酸的。我不是不知道身邊有貧困群體,卻不知道這些人生活的如此艱難。基本了解了貧困戶的情況后,心中愁云生起可還是微笑著告訴貧困戶:別擔心,國家的政策這么好,今后有我在你身邊我們一起努力,生活會慢慢好起來的!
“有我在你身邊”這句話說出了,我就要用行動實實在在的兌現著自己的承諾。早上,忙著為想養羊的邸海燕寫申請;中午,又在了解徐芝秀家秋收秋種的路上;下午,村委會辦公室里我和隊員又一頭扎進扶貧規劃里,查資料、寫記錄、針對每一戶貧困戶致貧原因研究具體情況。飯忘了吃、水也顧不上喝、就連天慢慢黑了也沒有察覺。
付出總是會有回報的,一年后王化村變了,在駐村工作隊和村三委的共同努力下昔日又臟又亂的村級道路變寬了,變平坦了,變得整潔了。為了讓群眾夜晚出行方便,我在單位部門間來回奔波,為王化村申請點亮工程,安上太陽能路燈。
貧困戶孫義常夫婦因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發展家庭經濟一度讓人頭疼不已。后來,按照老人的意愿為他申請養殖資金。從最初的4只羊到現在的12只羊,每月僅賣羊奶的收入就已達到900多元。老人的妻子從最初上門時不理不睬、怒目相向到現在只要是工作隊敲門她就輕輕地開門。孫義常老人每每見到我們 來,他就會開心的笑著說:“我侄女來了”。
隨著王化村一點點變化,看著貧困群眾生活在慢慢變好,我工作的勁頭更大了。
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在最初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的時候,家里幾乎是全員的反對,尤其是母親,堅決不同意,她讓我為正在上初中,學業仍需要父母管顧的兒子多想想。我讓母親放心,說自己會兩頭兼顧的。事實上在為貧困戶說出“我”在“你”身邊這句話時,一次又一次舍下了孩子。放學回家看不到媽媽;晚上睡前,看不到媽媽;周末在家,看不到媽媽;想吃媽媽做的飯,幾乎不可能......孩子懂事,每次沉默理解,可對孩子的虧欠在我心里疊了一層又一層。不是心里沒有家、沒有孩子,只是貧困戶更需要我,扶貧工作比家更重要。所以只能先舍了小家吧!孩子大了,一定能理解媽媽的!”
兩年一晃而過,扶貧工作漸漸有了模樣,全村的貧困戶由2016年底的11戶27人降至如今的5戶6人,1戶貧困戶住上了新房、有了自己的產業;6戶貧困戶有了自己的家庭產業;1貧困戶的孫子也找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3戶五保戶鰥寡老人都享受上了該享受的補貼,我成了貧困群眾眼里的知心人和全市扶貧戰線上的“最美扶貧干部”。
我沒什么期望,只盼著貧困群眾能早日過上衣食無憂、病老不愁的生活。為此,我也愿意一直在他們身邊!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扎根基層,奮斗在扶貧一線的目標所在。
(《看咸陽》通訊員 耿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