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上旬,雨后初晴,天空如水洗一般湛藍。走進武功縣普集街社區何家村何元會的養殖場,老何正忙著給他的“豬寶貝”挨個兒做產前檢查,這十多頭母豬馬上就要生產了,老何對它們格外照顧。身后幾十只吃飽喝足的小豬崽在圈中撒起歡,百十頭長得膘肥體壯即將出欄的大肥豬,四仰八叉地躺著,不時發出“哼哼”聲。
現年56歲的何元會是普集街社區何家村5組村民,也是當地首屈一指的養豬能人,誰能想到這位如今赫赫有名的“豬司令”曾經飽受生活之苦。
何元會家里有三口人,妻子肢體三級殘疾,喪失了勞動能力。起初,他主要從事農村建房承包業務,日子還算過得去。2016年4月,他因發生嚴重交通事故,致2人死亡,為給受害人賠償花費60萬元,東拉西借欠了一屁股外債,本就不太富裕的日子一落千丈……談到過去,何元會感慨萬千。
2016年,黨和政府精準扶貧的春風吹進了普集街社區何家村,經過三級評議,何元會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是,他沒有坐享政策,也不愿過“等靠要”的日子,總是尋思著自己能不能干點什么,經過多番考察,他選擇生豬養殖這條路。他也堅信,只要找準路子,下足功夫,養豬定能生出“金子”。
剛開始發展養殖業時,何元會缺乏資金,鎮村干部幫助他及時申請了金融貼息貸款5萬元。扶貧資金一到位,何元會就甩開臂膀干,于當年9月份就建起了占地580平方米的養豬場,買回來50頭豬崽進行飼養。
養豬是個細致活,沒有技術肯定不行。何元會努力克服文化水平低等原因,不僅積極參加各級組織的生豬養殖技術培訓,還經常利用網絡找一些養殖的視頻資料進行自學。用他的話說,現在是信息時代,農民也要與時俱進。他家的圈舍內干凈整潔,哪個季節母豬和豬崽需要打什么疫苗、母豬產崽前適合的溫度是多少、產崽后如何為母豬補充營養,這些養豬的經驗何元會講起來頭頭是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何元會的精心管理下,2019年底,他之前買回的50頭豬仔,不算30頭即將繁育的大母豬,僅20頭育肥豬出欄,除去飼料等成本,凈收入3萬余元。當何元會雙手接過賣豬款后,嘴角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過去的種種艱辛頓時煙消云散。
“我現在的養殖規模已經擴大到200多頭,過幾天還有40多頭肥豬要出欄,預計純收入有7萬多元吧。”何元會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經過三年多的發展,何元會從最初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成為現在村里的脫貧致富典型,更是被評為武功縣2019年度脫貧致富示范戶,實現了人生的華麗嬗變。目前,何元會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豬司令”,周邊的村民“取經”者絡繹不絕,如果有貧困戶要養豬,他就把豬崽先賒給他們喂養,待有收入了再付款,讓他們就業不愁、養豬無憂。
“我要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將年存欄生豬由200頭增加到500頭,并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帶動更多的貧困戶發展生豬養殖產業,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談起未來打算,何元會信心滿懷。
(《看咸陽》通訊員 閆育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