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來,走遍全市的村村落落,只為把黨的扶貧政策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的地方,講到群眾的心坎上。
四年來,走在扶貧一線,轉作風,改文風,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質樸平實的話語,溫暖著一顆顆曾經冰冷的心靈,志智雙扶,使貧困群眾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氣。
四年來,在正確輿論導向的引領和鼓舞下,又有多少扶貧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群眾水乳交融,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貼心人。
今天在這里迫切的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名基層記者在參與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的經歷、觸動、感受。因為脫貧攻堅,是今天中華大地上最精彩的時代故事;因為只有經歷過,你才會在心中激起波瀾;因為只有戰斗過,你才會珍惜成功的艱辛。我講述的不僅僅是我個人在這些年扶貧工作中一名基層記者的深切體會,更多是全市的扶貧干部們他們在脫貧攻堅這個堅毅的崗位上,守住寂寞和清貧,抱憾親人和孩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著新時代共產黨人為民情懷的忠貞和執著。
曾經我為自己工作在基層或許還有些許的遺憾,但在參與脫貧攻堅中,無數幫扶干部青春奮斗的激揚,又讓我慶幸我是一名基層記者,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最后一公里的地方”肩負新時代記者的職責使命,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使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深入人心。
參與脫貧攻堅,使我更熱愛本職工作,用手中的筆,用鏡頭記錄這場大戰中的感動,弘揚主旋律,鼓舞脫貧攻堅士氣。
在一線脫貧工作中,每天都會上演感人的幫扶故事:曾經無助的眼神,卻在一瞬間被溫暖包裹而淚流成河;曾經冰冷的臉龐卻在幫扶中找到了奮斗的自信笑容;真的是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而當我們的干部拉你一把的時候,你也讓我們看到了你的堅強。在點滴的記錄中,作為一名被深深感染的記者也驅使著你為幫扶干部們加油、吶喊、為貧困戶們爆發出的能量鼓勁,點贊。看著幫扶干部一次次與貧窮和困難叫板的堅強身影,絲毫沒有退縮;聽著巾幗干部一句句飽含激勵與關切的話語,卻不厭其煩,這些難道不足以讓我們戰勝貧窮?讓我們打贏這場攻堅戰!扶貧干部郭瑞曾告訴我:“只要你把貧困戶當親人,也許你一個肯定的眼神,他們就有了改變的動力。”莊頭鎮儀空村殘疾人張勁松就是在幫扶中脫貧的優秀典型,一位架著雙拐的殘疾人,沒有勞動能力,靠著低保過日子,但是當我和扶貧干部一起走進他的家,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時,原來他也有自己的脫貧夢想,“等”、“靠”、“要”并不是他的初衷,接下來艱難的幫扶路超乎常人想象,當張勁松的產業逐漸有了規模,收入也跟著增加。郭瑞也欣喜的看到了一個殘疾人內心的堅強和源源不竭的動力,而此刻對于郭瑞來說,沒有比這最好的褒獎。
記憶最深刻的是,早上四點鐘伴著星辰,在茫茫夜色中出發,我們欄目組記者和張勁松一起去菜市場批發秋葵,共同見證了他付出的艱辛和豐收的喜悅。如今的張勁松在我采寫的《拐杖量出幸福路》中一路堅韌不拔,成為殘疾人中的脫貧典型,憑借自強自勵的事跡獲得了陜西好人的殊榮,《拐杖量出幸福路》的主題報道也摘得了咸陽市廣播電視新聞獎,現在在張勁松的帶動作用下,儀空村貧困戶及周邊群眾20余人紛紛加入他的果蔬專業合作社,共同發展油桃、秋葵、果樹栽培等產業,攜手一起致富。
豐儀鎮大姑村貧困戶李俊俊一家年老體弱,老人、丈夫、孩子,都患有有遺傳性疾病,是一戶典型的因病致貧家庭。作為一名農家婦女,我看到了她的無奈和心酸,她也想發展致富,但一個農村婦女既沒有資金,又沒有勞力,還要照顧家庭,一家人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在豐儀鎮金苗公司采訪“三變”改革時,金苗公司負責人白玉給我們講述了吸納李俊俊進公司務工的情況,白玉說:“我作為女性,更知道李俊俊的處境艱難,如果不幫她一把,她的生活真讓人揪心。”于是將李俊俊吸納進了金苗公司,并且安排了適合她的崗位,在金苗公司長期務工。一年后,當我們欄目組追蹤采訪她時,李俊俊前后判若兩人,人開朗了許多,臉上也看到了久違的笑容。李俊俊現在一年的收入有兩萬多元,她說:以前總認為干部們都是高高在上,對咱農村人是蜻蜓點水,沒想到這次幫扶我,竟然這么真實和用心,讓我們這些貧困人真正感受到了黨的溫暖。”
桑鎮雙山村十里八村出了名的“懶漢”趙聯合,在扶貧扶志的追蹤采訪中,我們幾個記者跟著扶貧干部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給他講政策,找產業。帶他出去學經驗,給他買羊仔,收拾羊圈。當初的“懶漢”如今成為勤勤懇懇的“羊倌”他說,“是幫扶干部們給了他動力,讓他甩掉窮帽子的同時,也找回了自尊和自信。”在脫貧的路上,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一次次傾情的幫扶,一次次溫馨的經歷,在溫暖貧困群眾的同時,也讓我這個一線記者在采訪中感悟、而這種感悟在筆端化作成一篇篇激揚的文字,激勵幫扶干部們奉獻大愛,使貧困戶們為自己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奮斗!在自己的平凡工作中,能給予他人溫暖和感動,激勵與奮進,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幸福呢?
參與脫貧攻堅,使我在責任與擔當中,履行一個記者的職責。
在采訪中,我深刻的體會到,身貧好扶,心貧難治,尋找治療“貧困癥”的“藥方”不僅僅是扶貧干部的職責所在,也是作為記者的使命必然。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企業負責人在我的話筒前留下了脫貧的真情告白,他們的每一字、每一句、肩負責任與擔當,都有著不負韶華的初心和使命,在感動的同時,作為記者不僅要做觀察家,還要做新時代的歌頌者,只有將他們的一點一滴記錄下來,才能更好發揮輿論導向的引領,起到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青春不改初心志 花王村里注真情》、《工作隊——咱貧困戶的貼心人》、《你不脫貧我不走》等節目在塑造典型幫扶干部的同時,給全市的一線扶貧干部們樹立了榜樣,鼓舞了士氣。《我脫貧了》、《扶貧先扶志 昔日“懶漢”變“羊倌”》《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奮斗》等系列追蹤報道,變“輸血”為“造血”展示了貧困群眾在扶起志氣的同時,為自己的小康生活努力奮斗的精神面貌。
在這樣一場持續攻堅戰中,一名記者如何在筆端營造氛圍,如何練就“四力”本領,怎樣通過媒體效應,引導各行業能人發揮帶動作用,為貧困戶出謀劃策,營造全市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站在宣傳戰線的最前沿,激濁揚清,鼓舞士氣,記者的擔當和責任顯得尤為重要。
近幾年,在一線采寫的多篇扶貧報道《幫扶政策暖民心 終始“石頭”點成“金”》、《身殘志堅自奮蹄 創業路上攜手行》、《創新三種模式 助力脫貧攻堅》、《讓真情成為脫貧的隱形翅膀》《花王村從省級貧困村到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嬗變》等近十余篇報道被省市媒體中采用播發,展示了興平脫貧亮點,持續營造了扶貧光榮,脫貧光榮的輿論氛圍。特別是今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關于脫貧攻堅的論述,我市扶貧干部認真學習,領會實質,我們欄目組發揮導向作用,主動出擊,我采寫的新聞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興平:以產業就業筑牢脫貧根基,確保“脫貧不返貧”》在陜西新聞聯播《親切關懷 巨大鼓舞》節目中播出,激勵了全市廣大扶貧干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士氣和信心。在2018年,在獲得興平市委市政府“脫貧攻堅先進工作者”榮譽的同時,被咸陽市脫貧攻堅指揮部評為“咸陽市脫貧攻堅宣傳先進個人”、2019年我又被授予咸陽市“三八紅旗手”稱號。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的奮斗足跡,展望2020年,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已經吹響,堅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人民莊嚴承諾的“幸福中國”、“小康中國”的脫貧攻堅倒計時已按下了啟動鍵,越是到最緊要的關頭,越要緊繃這根弦,任務越是艱巨。作為一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新聞記者,更要堅定立場,把握導向,乘勢而上、積極作為,把鏡頭和話筒“沉”到最低,把筆鋒植入基層沃土,記錄這場大戰里的感動和驕傲,才無愧于行業職責,只有腳下帶著泥,新聞才會有溫度,在新的征途中,用脫貧攻堅輝煌成就鼓舞人心,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美好前景催人奮進,為全市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這是一個奔跑在脫貧路上的新聞記者,時代賦予的使命必然!
(《看咸陽》通訊員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