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清瘦的身影,拿一個筆記本,背一個雙肩包,他時而在筆記本上做著記錄,時而跟村民交談,田間地頭到處是他忙碌的身影。他就是鄭曉偉,彬縣醫保辦的一位80后年輕干部。今年1月,根據彬縣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總部署,他和其他同事一道來到了義門鎮柴村,開始了他的駐村生涯。
精準識別先摸底。義門鎮柴村,位于鎮政府西北方向15公里處的坡河地帶,轄6個村民小組455戶1595人,總耕地面積2823畝,傳統農業模式單一,基本上屬于靠天吃飯。
精準扶貧,精準是關鍵。鄭曉偉和其他工作隊員們一到柴村就深入農戶家庭調查摸底,對認定的貧困戶進行數據大清洗,剔除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工作隊白天入村入戶調查,晚上組織村民小組座談,宣傳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全村經過貧困戶精準識別數據大清洗和小調整后,認定系統內貧困戶38戶130人,單位27名職工結對幫扶28戶貧困戶。“前期工作是基礎,只有把基礎打好了后面的工作做起來才容易”,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此,他放棄了周末休息時間,放棄了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夜以繼日地奔走在扶貧攻堅第一線。
調查摸底后大量資料要歸納整理,工作隊員帶著復印機、宣傳資料到村民家庭現場服務,張貼幫扶公示牌,與貧困戶面對面坐下來談心,商議因戶施策措施。村民們從最初的觀望、懷疑逐漸變為接納、配合——村民王訓濤拿出一袋自家產的黃杏連夜給工作隊送來一袋黃杏表達自己的感激:“我家的杏熟了,你們嘗嘗。”扶貧工作隊真正走進了群眾的心里。
產業扶貧促發展。扶貧不是花架子,考慮到柴村貧困戶的現實情況,鄭曉偉積極聯系單位出資給每戶貧困戶捐贈面粉、大米、床單,化肥。工作隊的隊員們還自發給貧困戶捐贈鞋襪等,解決貧困戶的當下之急,把黨和國家的溫暖送到了每個人的心里。
扶貧攻堅任務艱巨,鄭曉偉從一個扶貧工作隊員成為駐村擔任“第一書記”,常駐柴村開展工作。駐村后他意識到,要想徹底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僅靠“輸血”扶貧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還要“造血”。因此,鄭曉偉所在的扶貧工作隊為柴村開出一個個“致富良方”:發展300畝花椒種植覆蓋38戶貧困戶;爭取到扶貧資金19萬元,為38戶貧困戶在康泰養殖專業合作社托養38頭能繁母豬,年終進行分紅,預計每戶年增加經濟收入800元;種植18畝柴胡,每畝補助300元;對24戶勞動力較弱的貧困戶,建立12個果蔬大棚,采取非貧戶主營,貧困戶參股的方式進行分紅,帶動貧困戶產業發展。此外,工作隊還積極跑項爭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個個扶貧政策擲地有聲,一個個致富良方“藥到病除”,柴村的群眾享受到了精準扶貧帶來的“幸福果實”。
改善環境保民生。“扶貧不僅僅是要讓錢包鼓起來,民生問題也不容忽視。”鄭曉偉所在的工作隊自進柴村以來,柴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委會辦公室里,電腦、電腦桌、資料柜、打印復印一體機、遠程教育電視機等現代設施齊全;村委會文化廣場上,籃球架、乒乓球桌、羽毛球網、以及單雙杠等健身器材應有具有,一幅宜居靚美的新農村畫卷映入眼簾。
與此同時,工作隊還聯系彬縣永康醫院和怡康醫藥超市兩家愛心企業進行義診活動,現場發放藥品和消毒用品。”“工作隊是真正給我們村民辦實事哩!”村民給工作隊的扶貧工作點了大大的贊。
扶貧正當時,“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柴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隨著扶貧工作的進行正在迎刃而解、勢如破竹,鄭曉偉的柴村小康夢也在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看咸陽》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