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紅霞,晨曦初露。走進廣袤而蒼茫的長武大地,淡青色的天空下涌動著金色的麥浪,漫山遍野的槐樹林蕩漾著綠色的波濤。伴隨著雞鳴犬吠聲,一個個種植產業園、養殖基地、扶貧工廠里人聲鼎沸,這片火熱的土地開始了她一天的喧鬧。
這里是小東莊村張新發家的牲口圈,早上5點鐘他就起床了,割了一大捆草給他的牛和羊吃,清晨的露珠弄濕了他的鞋子、褲腿,但他卻樂呵呵地笑著。張新發家里有4口人,但3位都是殘疾人,多年來因為沒有找到適合他的致富門路,所以家里日子過得非常拮據。父親去逝時他只有35元錢的積蓄,在村委會及鄉親們的幫助下才安頓了老人的后事。志氣是擺脫貧窮的動力,溝通是走向致富的橋梁。面對這個不幸的家庭,扶貧工作隊多次來到張新發家跟他談心、拉家常,為他講政策,舉例子,讓他樹立起脫貧的信心。在多次動員和幫助下,張新發養殖牛3頭,羊10只,一年有20000多元的收入。同時,張新發還被安置到村里的公益崗位上,一個月有600元的收入,這個家終于擁有了生活的陽光。
雖然天還沒有大亮,但是巨家鎮街道王永平的飯館里已經坐滿了客人,今天他們這里供應包子、油條、豆槳、稀飯,大家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早餐,一邊談論著今年麥子和蘋果的長勢。王永平是西王村的上門女婿,妻子趙慧絨為三級肢體殘疾,為半個勞動力,他家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工作隊的不斷引導鼓勵和支持幫助下,沒有脫貧信心,也沒有什么致富技能的他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多方奔走,拜師精學廚藝,于2016年在鎮區街道上開了一家小飯館。他們倆口子齊心協力、誠信經營,一年下來竟有3萬元的收入。同時,他們還種植了1畝蘋果、2畝核桃、2畝花椒、2畝玉米,入股長武富裕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赤峪扶貧互助合作社獲得分紅,搬進了鎮上的安置新居,家里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2018年,在鄉親們的集體見證下他家脫了貧,王永平從此在村里也挺起了腰板!
在丁家鎮陳劉河村,董孝龍手腳麻利地把一捆捆新鮮菠菜裝筐,運到縣城里的集市上去賣,他說,“現在雖然從早忙到晚,但心里很踏實。一想到能多掙些錢,干起來總有使不完的勁兒!董孝龍是2015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剛開始,這個樸實的中年漢子也不知如何才能掙錢,如何才能讓家里人過上好日子。后來,縣農業局依托陳劉河河灘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發展設施蔬菜種植。在大家的不斷開導和鼓勵下他第一個站出來報名。一邊學習,一邊摸索,一邊虛心向技術人員學習,慢慢地掌握了育苗、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在當年春季,他種植了3棚蔬菜,收入了15000多元。初嘗甜頭的他,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2016年又新建3個中棚,如今已熟練掌握了10多種蔬菜生產技術。如今他種植蔬菜大棚9棚,預計年收入4萬多元。
看到甜頭的群眾在他的帶動下,積極踴躍種植設施蔬菜,種菜面積不斷擴大。為了讓大家都富起來,他給大家當技術指導,利用農閑時間舉辦培訓班,這樣大家通過幾方面結合,群眾逐漸掌握了蔬菜種植技術,在蔬菜生產中只要有群眾向他請教種植難題,他總是有求必應,他的手機號碼成了本村菜農種菜技術的熱線電話。
要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關鍵是讓他們動起來、干起來,富起來,讓他們看到希望、嘗到甜頭,這樣才能激發起貧困戶的內生動力,這是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尤其是防止返貧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長武以德化民,在扶志扶智工作中總結各地先進經驗,開展了“三講三送三治”活動(即講扶貧政策、講產業發展技術、講脫貧故事;送文化、送科技、送健康;治懶、治賴、治要)。在三講工作中,各鎮(街道)、各相關單位分別組建宣講團巡回各村為群眾講扶貧政策、講產業發展技術、講脫貧故事;在三送工作中,各相關單位堅持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文化需求、提升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產業發展能力、就業能力,醫療保障力度;在三治工作中,繼續發揮“道德講堂”、“四會一約”、“紅黑榜”作用,對于纏訪鬧訪爭當貧困戶、“等靠要”懶于勞動不思進取、有條件不贍養父母的戶,在村規民約中明確提出懲治措施,斷去惰性依靠,通過村民自治,倒逼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實施獎補措施,對積極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進行資金獎勵、技術幫扶。通過開展“耕讀˙修身˙齊家”和諧家庭建設、“我脫貧·我光榮”典型培樹、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對不等不靠、積極上進的先進人物(戶)進行表彰獎勵、宣傳推廣。同時,還開展了“走基層·送溫暖”文化下鄉、“我們不做貧困戶”小手拉大手、“爭做誠信公民”宣傳教育、“農家夜話”解難題等10項活動,有力地提振了全縣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精氣神。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如今的長武,一個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振奮人心,處處呈現出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新氣象。頭頂烈日、揮汗如雨的農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幸福與尊嚴,人們正懷著對未來的向往,鉚足了勁奔向富裕人文美麗的新生活。
(《看咸陽》通訊員 白曙紅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