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順應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
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向何處去”成為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頭等重要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沖破“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顯示了我們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開辟建設社會主義新路的堅強決心。
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給黨和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給事業前進增添強大動力,黨和人民事業就是在不斷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進的。實踐證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我們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挫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需要在實踐中進行艱辛探索。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主要是理論上的,從來不贊成對未來社會作具體描繪,至于如何具體實施、付諸實踐,需要親身實踐社會主義的人們自己去探索。各國的社會主義者必須依據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自己的實踐,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審視國際國內新的形勢,通過總結實踐、展望未來,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特別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范圍內的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一場以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革命,迅速改變了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認識到,國際形勢總體上是有利的。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源泉,成為建設現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在正確估量國際環境中對我國實現戰略目標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基礎上,我們黨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機遇,堅定不移改革開放,千方百計發展經濟。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鮮明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深刻指出“現在世界突飛猛進地發展,科技領域更是如此,中國有句老話叫‘日新月異’,真是這種情況”“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個命題相聯系,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要進一步解決科技和經濟結合的問題”“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等一系列戰略思想。改革開放正是在深刻反思國際形勢、緊緊追趕世界科技革命大勢中發展起來的。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黨始終注意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走科技強國之路,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升國民經濟,實現了我國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了趕上時代的奮斗目標。
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
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除了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人民謀利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基層是最大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廣大人民群眾處在實踐第一線,對事物的觀察、對情況的了解更細致、更透徹、更深刻。推動改革開放向前發展,把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作為源頭活水,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就能不斷開闊工作視野、完善工作思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在謀劃工作、制定規劃、出臺政策、推動實踐中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汲取群眾智慧,做到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深入到群眾中獲取第一手材料,從群眾樸素的話語中提煉閃光的思想,從民間鮮活的探索中萃取創造的元素,從基層的生動實踐中探尋打開工作局面的鑰匙。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改革開放就能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就會擁有永不枯竭的力量和智慧源泉。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韓芳 審核簽發: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