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咸陽》訊:“給吃個饃,不給喝口水”,這句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前禮泉旱腰帶地區群眾的真實寫照。可如今,當地已經全部實現自來水入戶,村民們只需要打開水龍頭,白花花的自來水就會源源不斷的流出,旱腰帶群眾徹底告別了水比油貴的日子。
走進咸陽市禮泉縣南坊鎮北牌村,村中空地上早已廢棄的一口水窖和一眼機井,仿佛在向人們講述那段吃水靠天的日子。上世紀70年代以前,北牌村村民一直吃窖水,下雨的時候把雨水收集到水窖,沉淀過后供人畜飲用。而干旱季節,村民們就得到七八里外的溝里去擔水,來回一趟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取回的水也僅夠一家人兩天使用。
北牌村村民王基峰說:“那時候吃的窖水我們就說是什么,是“羊糞蛋水”。上面漂一層羊糞蛋蛋,把羊糞蛋撇開吃底下的水,那口感,又苦又澀,簡直沒辦法形容。”
1973年,北牌村終于打出了第一眼機井,可是由于地處旱腰帶貧水地區,機井一小時只能出一兩方水。由于水量少,只能采取間歇性抽水,每隔兩三小時抽一次,一天也只能打出六七噸水,村民們每天排隊取水,井水時常供不應求。即使這樣,這口水井也只是勉強支撐到90年代初,就再也抽不出水了,村民們只能去三公里外臨近的南牌村用車拉水,這樣的日子大約持續了20年。2012年,禮泉縣水利局啟動北牌村集中供水工程。作為禮泉縣最北的村子,也是南坊鎮最偏遠的一個村子,北牌村東接淳化,北連永壽,是禮泉縣旱腰帶地區供水難度最大的村。為了把水引導北牌村,禮泉縣水利局從南坊鎮北牌水站鋪設7.5公里管道將水引導山頂蓄水池,再鋪設8公里的管道翻過山梁引水入村,供水規模達到每天260立方米。2013年,北牌村飲水工程正式通水,4000名群眾終于迎來了自來水,家家戶戶都安上了水龍頭。打開水龍頭,白花花的自來水就能源源不斷的流出,這在以前,是群眾們做夢也不敢想象的。
北牌村村民王基峰說:“看到咱自己家的水龍頭打開就能流出水,那個心情呀,真實無法形容,太激動了。現在咱們也過上了跟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想喝就喝,熱了就能洗洗,真的是太好了。”
不光要讓群眾用上水,更要讓群眾用上放心水。旱腰帶地區水質差、含氟量高,長期食用會造成氟斑牙、大骨節病等疾病。禮泉縣水利局在旱腰帶地區的三個集中供水工程加裝了除氟設備 ,有效的將水中的含氟量降到了國家標準范圍以內,真正讓群眾們吃上了放心水。南坊鎮東南村就是這三個集中供水工程的受益村之一,村民劉茶歌激動的說:“過去那水有時候混,雜質也多,燒水的壺呀、鍋呀經常都是一層水銹。現在這水干凈方便,喝著甜絲絲的。而且水龍頭都接到灶房來了,方便的很。”
近年來,禮泉縣水利局加快實施北山南塬“板塊推進”戰略,重點發展農村安全飲水集中連片供水,有效解決群眾飲水難問題。截至目前,先后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5處,旱腰帶地區叱干、南坊、石潭昭陵社區、煙霞、昭陵五個鄉鎮(社區)全部受益,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9%。
禮泉縣水利局局長寧斌說:“通過多年的努力,我縣旱腰帶地區群眾自來水入戶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九,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抓好鞏固提升,建后管護,運營管理工作,始終讓廣大群眾喝上放心水,不斷提高旱腰帶地區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咸陽廣電全媒體記者 楊睿寧 報道)